石头mama的日记
了为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沉重代价。 如果说,在中国,五十年代的人,是特种材料打造的,绝对没有人会反对,因为五十年代的人,是绝对追求风险的一代人,而六十年代的人。更是在报国理想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“下乡再教育”这等极端的矛盾状态下,是在迷茫中探索自己人生定位的人。 下乡后,我在岭东村。 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,本来拿惯了书本的手掌。磨出了血泡,长出了老茧。 下乡后,读书已经成了一种奢望,仅有的一些藏书,已经被下乡来的同学们翻烂了。 他在岭西村。虽然名字看上去村子相距应该不远吧。可是实际上,交通的严重不便利,加上岭东岭西中间,有一道天然的悬崖绝壁,两个村子要想面对面的相见,就要走上个四个钟头。 直到下乡后的第二年,我们在乡里相识了。 他那个时候,可真是帅啊,当然帅字是现在的说法了,就像邻居们现在说我的石头娃子一样。 他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口粮。有一半都用来和他们村的老师们换了书,送给我。 自己却常常要挨饿,很久后我才知道。 没法子,劝他也不听,只好我用烤好的红薯给他补充营养。 那时候的红薯,真是香甜,尤其是在我看着他吃的时候。 第三年,我们相爱了。 很快便成了家,我们自己的家。 结婚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