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三六章 忠臣孝子
书迷正在阅读:这太子妃不当也罢、修士家族、娱乐圈简史、杂七杂八同人文、再次堕入深渊、小猫咪的发情期、【gb/第四爱】欢迎来到【极袄】、仙王、BL《暮色行光:这光,可能是我撩来的!》「※本作品未来章节将包含限制级内容,请斟酌阅读。」目前暂时固
围远比几十个耆老的议事会广泛,前者最多就是几个大的世家,而书院则覆盖几乎所有地主,富商,甚至部分富农,同样而有书院背景的官员们,更能代表整个地主阶级利益,而不是仅仅给几个大的世家当爪牙。 世家没有战斗力。 世家除了少数以外,通常都是投降派的。 毕竟世家通常把持地方工商业,也就是说他们有退路。 但中小地主反而是最有战斗力的,毕竟他们除了土地很难有别的财富支柱。 这一点在上次山东和河南的秀才造反中,已经被证明了,在抗杨大业上不能指望那些世家。 这位大儒亲自起草的祝文颇为冗长。 他倒是读得声情并茂。 皇帝陛下面无表情,大臣们同样面无表情,只有他那枯燥的声音在祭坛上响着。 谁也没注意到,就在此时大殿背面,一个穿青袍的官员和一个穿定胜军军官服装的正在走上祭坛,一个负责守卫的军官迎上前,很熟悉一样和他们低声说了几句,然后三人一同走上去,而那些士兵则静静看着,任由他们走上祭坛背面的台阶。 而正被曾凤仪搞得昏昏欲睡的官员们也没人注意他们。 其实这种几十万人级别的大场面,秩序就不可能井然了,台上在祭天,台下观众照样吵吵嚷嚷,甚至祭坛周围还有趁机做买卖的,所以在曾大儒声情并茂读祝文的时候,周围其实是混乱的叫卖声,什么瓜子菱角茶水之类,俨然一片繁华的市场。 皇帝的祭天与百姓无关。 百姓们只是觉得这种场面很稀罕,所以凑过来看个热闹而已,甚至在边缘还有戏台。 真的戏台。 唱戏的咿呀唱着。 “你这是